宿迁观察丨“三笔”绘就新图景 “三农”蝶变产业兴

 /  速新闻
2025-09-21 09:15:55 宿迁 >


(速新闻记者 俞艳)全市农业主导产业群链综合产值达573.8亿元,同比增长9.4%,新型食品、宠物食品等新兴产业快速壮大,农业“接二连三”效益持续提升;80个村(居)通过省级和美乡村验收,省级和美乡村累计占行政村比重居苏北首位,乡村面貌持续改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6.3%,增速位列全省第二……


今年上半年的多项数据,展现出宿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稳健步伐。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新征程上“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近年来,宿迁始终将“三农”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先后出台《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方案》《高质量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实施方案》等文件,以“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持续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着力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


从美丽环境“起笔” 提升乡村舒适度


“千万工程”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入点,全面实施20多年来,推动浙江乡村在产业、生态、文化、民生等方面发生深刻变革,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这样可喜的变化,在宿迁也同样不断涌现。


泗阳县城厢街道小圩社区距离县城约20分钟车程,是泗阳老县城——桃源故城的所在地,现存状元墩、明古井等历史遗迹。城厢街道注重活化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引导10余户居民将庭院改造成小酒馆、老酱园、照相馆等经营场所,先后推出集田园风光、农耕体验、科普教育、健康养生等业态为一体的精品文旅线路。



资料图


近年来,在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污水治理、垃圾处理和生态河道建设的同时,宿迁以“四化”同步集成改革为引领,持续深化农村空间、资源、机制等领域改革。在沭阳县耿圩镇、宿豫区关庙镇、宿城区王官集镇等5个乡镇开展“大美田园、和美家园、富美农园”建设试点,推动农村发展空间一体规划、基础设施一体建设、乡村风貌一体塑造,不断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实现从“一时美”到“持久美”的转变。截至今年8月底,全市5个“大美田园、和美家园、富美农园”试点乡镇累计开工项目117个、竣工项目59个。


尽管成效显著,一些问题仍不容忽视。例如,部分地区仍依赖短期突击进行环境整治,注重“面子”而忽略“里子”。因此,宿迁坚持常态长效管护,统筹形象与内涵、供给与需求、建设与治理,确保年内90个培育村基本达到省级和美乡村标准,进一步提升乡村舒适度。


用特色产业“行笔” 拓宽发展融合度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产业振兴是关键。宿迁始终坚持以工业化思维推进农业现代化,以“四群四链”为主攻方向,千方百计抓总量、提质量、扩增量,加快特色产业融合发展。


泗洪县朱湖镇新行村以蓝莓为特色产业。近年来,该村立足资源禀赋,明确“产业富村、文旅兴村”的发展路径,投入800万元建设30亩高标准连栋大棚种植高端蓝莓,年产值超500万元。同时,朱湖镇还整合、盘活210亩工业用地,规划建设新材料产业园,已签约6个项目,逐步形成“一产固基、二产赋能、三产增彩”的发展格局。


资料图


宿城区(埠子镇)食品产业园、泗阳县优膳食品等项目,则是宿迁推动农业“接二连三”的代表。这些项目依托本地农产品资源,建立“公司+基地+农户”合作模式,有效带动了周边地区果蔬种植的标准化和规模化发展。


以位于宿城区(埠子镇)食品产业园的谷淦食品科技项目为例,其主要生产谷物饮料和植物蛋白饮料,原料多为本地番茄、葡萄、蓝莓等农产品,既降低了物流成本、保证了原料新鲜度,也有助于将更多资金投入研发与市场,实现区域产业升级与乡村振兴良性互动。


此外,宿迁围绕扩增量,坚持以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为导向,持续加大农产品精深加工、现代设施农业、高端科技装备等项目招引力度。今年1月至8月,全市新签约农业项目197个,年度计划投资181.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7%、1.5%;113个列省项目全部实现开工,其中70个项目基本建成投产;列市项目实现开工194个,其中超亿元项目64个。


随着“千万工程”经验的深入推广,宿迁乡村产业振兴已不再局限于乡村要素的组合配置,越来越多的资源要素在破除流动壁垒的基础上更多地从城市向乡村流动,推动产业与城乡在双向融合中实现一体化发展、共同增值。


以富民强村“收笔” 提升农民满意度


千条理、万条理,增收致富是硬道理。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中心任务。宿迁始终把促进农民持续、普遍、较快增收作为根本要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想方设法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让群众更满意。



资料图


以花木为主导产业的沭阳县新河镇周圈村是“沭派盆景”的发源地,先后获评“中国盆景淘宝第一村”“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等称号,拥有盆景产业基地2850亩,经营主体260余个,形成盆景长廊、胡家花园、古栗林等特色景观7处,带动综合产值约3亿元,人均收入远高于周边其他村(社区)。为持续放大盆景产业富民强村效应,周圈村持续优化乡村服务和治理机制。物流网点进村、信息平台搭建、工匠培训常态化开展,一套服务盆景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日益完善,为盆景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腰包越来越鼓,农民自然高兴。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6.3%,增速位列全省第二,强村富民成效进一步彰显。分析全市农村居民经济收入构成可以发现,全市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占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分别近50%和30%,既有力印证了农村产业、农民就业这“两业”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折射出宿迁在富民强村工作上的思路举措。


乡村产业发展是效率与公平内在统一的发展,不能顾了产业升级一头,忘了农民这一头。为把更多的产业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近年来,宿迁大力实施“家门口”就业工程,积极招引“小而美”的“家门口”富民产业项目,加大农民工就业能力培训,以就业创业多元化、集体经济规模化、利益联结长效化等措施科学布局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推动城乡共建价值链网络,持续增强产业富民度和农民满意度。


实践证明,乡村振兴前景广阔,“三农”工作大有可为。只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因地制宜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真抓实干、久久为功,就一定能在新征程上打开乡村振兴新局面,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宿迁新实践作出更大“三农”贡献。


责任编辑:
孙立
宋盈丰
评论拿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