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痕、复盘、40℃球场……揭秘宿迁女橄全国冠军的“滚烫”日常

速新闻2025-07-21 11:31:27


(速新闻记者 周妮)6月29日,在2025年全国青少年U系列7人制橄榄球冠军赛的赛场上,宿迁市女子橄榄球队过关斩将,一举斩获女子组冠军,成为赛场上当之无愧的焦点。队中的前锋茆欣悦和边锋王羽菲,因比赛中的优异表现,备受瞩目。让我们一同走近这两位橄榄球队员,感受她们那份独特的热血与激情。



王羽菲

在冲撞中爱上多变的“战场”


7月20日上午,橄榄球训练场上的地表温度突破38℃。宿迁市女子橄榄球队的队员们身着统一的训练服,在灼灼烈日下进行对抗训练。队伍中,个头稍高的王羽菲格外显眼。她站在队伍一侧,眼神紧盯队友的跑位,手臂一扬,让橄榄球在空中划出一道精准的弧线,稳稳地落在远处队友的手中。



“在队里,我算大姐姐了。”16岁的王羽菲笑着说,晒得黝黑的脸上露出笑容,格外有感染力。这个来自泗阳县的姑娘2021年9月正式加入宿迁市女子橄榄球队后,在这片训练场上挥洒了近四年的汗水。



“上小学的时候,我加入了学校的田径社团练习跑步。那时候我就觉得跑起来特别自由。”王羽菲回忆。2021年,她在泗阳县参加一项短跑比赛。当她冲过终点线时,场边一位穿着运动服的橄榄球教练叫住了她。“教练问我想不想尝试橄榄球,我当时想都没想就答应了,因为我特别热爱体育。”王羽菲说。


初入球队时,王羽菲对橄榄球一无所知。第一次穿上钉鞋站在训练场上,她连基本的持球姿势都掌握不好。但当她第一次参与分组对抗,在队友的配合下完成一次简单的达阵时,突然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和田径相比,橄榄球更具多变性,也有趣多了。”她晃了晃手腕说,橄榄球融合了足球的传接、篮球的配合、田径的速度,能让每个人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哪怕跑得不快,也能在对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拿我自己来说,我的优势在于对抗性和技巧,速度不算突出,就多练假动作和变向突破。”


这个暑假,王羽菲的训练计划表被排得满满当当:每天清晨6点30分开始体能训练,8点11点进行技术打磨,下午3点至5点是高强度对抗练习,晚上还要加练1小时力量训练。她的手背和手心布满了深浅不一的伤疤,虎口处还有一块刚结痂的创面。“这些是最近练倒地扑球,手蹭到滚烫的地面时烫破的,小伤不碍事。” 她轻描淡写地说着。




谈及2025年全国青少年U系列7人制橄榄球冠军赛,王羽菲的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神情。“我最难忘的是与北京队的比赛,那天下起了大雨。”她清晰地记得,赛前热身时,她的手一直在发抖,非常紧张。好在教练注意到了她,走过来鼓励她说:“别紧张,想好自己在场上的目标是什么,去做就是了。”


这句鼓励让王羽菲迅速冷静下来。比赛开始后,雨水模糊了视线,她却彻底沉浸在比赛中,看到队友被夹击,立刻上前接应;发现对方防线出现空档,果断启动突破。在关键时刻,她接到队友传球后,连续晃过两名防守队员,在边线附近完成关键达阵,为球队锁定胜局。“站上领奖台时,国歌响起的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身上所有的伤都不疼了。”王羽菲说,当时心中既恍惚又激动,那种感觉到现在还记得。


作为队里资历较深的队员,王羽菲一直把“责任”二字放在心里。遇到新人记不住战术,她就主动指导、陪伴加练;生活上,总会力所能及地给予队友帮助。她说:“我们队员吃住都在一起,早就像姐妹一样亲近了。我比很多队员年长,自然要多照顾她们一些。”




日常训练时,除了球场上的呐喊与汗水,王羽菲的心里还藏着一份对家的牵挂。训练之余,她每个月会回一次家。“刚来时特别想家,晚上躺在宿舍的床上,一想到见不到爸妈,眼泪就忍不住往下掉,现在已经习惯了。”她说。


每次回到家,王羽菲的母亲都会做上一桌好菜。“红烧肉、排骨汤,这些妈妈做的菜,我怎么吃都吃不腻。”王羽菲说,每月一次的归家时光,像是给紧绷的训练生活按下暂停键,让她充满了继续前进的动力。


宿迁市女子橄榄球队是一支优秀的队伍,培养出了胡宇、马晓丹等许多优秀球员。在王羽菲心中,她们都是自己的榜样。谈及目标,她坚定地说:“我希望自己能一直保持对橄榄球的热爱,像前辈们一样,一步一个脚印走上更高的平台,为自己的家乡争光。”


茆欣悦

在总结复盘中成为“扑搂高手”


“这次比赛我给自己打90分,扑搂做得比较好。”聊起此次冠军赛,茆欣悦的嘴角忍不住上扬。这个即将升入高三的姑娘,在赛场上如同一道坚固的屏障,凭借多次关键的防守扑搂,成功化解对手的进攻危机,成为球队当之无愧的“防线铁闸”,也让她在众多选手中脱颖而出,赢得了大家的认可。




茆欣悦与橄榄球的缘分,要从小学时期说起。小时候的她活泼好动,仿佛有用不完的精力,尤其喜爱跑步。轻盈的步伐和惊人的耐力,让她在同龄孩子中格外显眼。有一次,她被老师推荐参加沭阳县的田径比赛。在比赛中,她不仅展现出了出色的奔跑能力,更有着超乎常人的反应速度,这一闪光点被一位在场的橄榄球教练敏锐地捕捉到。“当时,老师问我愿意去学橄榄球吗?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愿意,因为我觉得一群人在球场上奔跑、争抢、配合,太有意思了。”茆欣悦回忆起当时的场景,眼中依然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从那时起,橄榄球便走进了她的生活,成了她青春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蜕变,往往藏在那些不为人知的努力之中。茆欣悦坦言,练习橄榄球的前两年,自己在球队里并不突出,甚至可以说做得并不好,但她从未想过放弃。除了白天在球场上挥汗如雨地练习,每晚躺在床上,她还会进行“复盘”。“躺在床上,脑子里全是训练的画面。想想哪个球传错了路线,要是当时能再精准一点就好了;哪个防守位置没站好,要是能提前预判到对手的动向就不会出现漏洞;甚至队友的一个眼神究竟传递着什么意思,都要在心里过一遍,生怕错过任何一个配合的信号。”就这样,日复一日,她在反思和总结中积累着经验。


去年冬天,她突然有种“开窍了”的感觉。“以前都是跟着队友跑,就像一只没头的苍蝇,不知道方向。现在清楚知道为什么要跑这个位置,什么时候该进攻,什么时候该防守。”她兴奋地说,这种茅塞顿开的喜悦,让她对橄榄球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夏天,对于这群在球场上追逐梦想的姑娘来说,是最辛苦的季节。茆欣悦说,正午的球场,像一个巨大的蒸笼,地表温度常常超过40℃,塑胶地面被晒得滚烫。“训练服被汗水浸透是常有的事,有时候刚换的衣服,没练几分钟就湿得能拧出水来。防晒霜涂得再厚,也挡不住紫外线的侵袭,皮肤被晒得黝黑。”她说,累的时候也想坐下来歇一歇,但看到队友们都在咬牙坚持,索性咬着牙跟上了。正是这份不服输的劲头和团队的力量,支撑着她在炎热的夏日里不断前行。




对橄榄球运动员而言,受伤就像吃饭睡觉一样,是家常便饭。高强度的训练和激烈的比赛,让她们时常与伤痛为伴。“好在学校设有专门的诊疗室,里面有专业的设备和医护人员。我们如果膝关节拉伤、肌肉酸痛了,都可以去那里接受治疗和康复训练。”茆欣悦说,除了学校的保障,队伍里的两个教练也格外关心她们,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有队员感冒了,教练会第一时间帮助买药,还会叮嘱按时吃药、注意休息;训练时有谁没来得及吃早饭,教练还会特意从外面买来热腾腾的包子、豆浆送来。这些小小的细节,像一股股暖流,温暖着她们的心田,让她们在艰苦的训练中感受到了家人般的温暖,也让这个团队更加有凝聚力。


“很多人觉得练体育的,只要把运动成绩搞好就行,文化课成绩不重要,其实并不是这样。” 茆欣悦认真地说。除了在球场上敢拼敢冲,她在文化课学习上也毫不松懈,成绩在班级里名列前茅。


在茆欣悦宿舍的书桌上,整齐地摆放着各种书籍,除了橄榄球战术书,还堆着厚厚的文化课复习资料。每天训练结束后,哪怕再累,她也会挤出时间坐在书桌前,利用一切能利用的时间翻看错题集、学习新的知识。“体育训练磨炼了我的意志,让我在学习中也能保持专注和坚持,而文化课学习能让我开拓思维,更好地理解橄榄球战术。”茆欣悦说,虽然兼顾学习和训练并不容易,但这两者很多时候是相辅相成的。


茆欣悦说,她的理想大学是北京体育大学,那是她心中的梦想殿堂。“时间过得非常快,明年夏天我就要高考了,这是我人生中的一个重要关卡。我会用对橄榄球的热爱与训练中培养出的坚持,向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奋进!” 她坚定的目光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责任编辑:
葛志兼
姜明明
评论拿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