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阳县潼阳中学——敢为人先序声朗 特色引航著新章

23年前,在沭阳县城北京南路有一个沭阳粮校,那里是沭阳县潼阳中学的发源地。那一年九月,潼阳中学的创办人租用粮校的校舍迎来了210名高中生,开创了沭阳民办教育的先河。

作为沭阳县第一所民办完全中学,沭阳县潼阳中学已培养了16000余名毕业生。自创办以来,沭阳县潼阳中学一直坚持“依法治校、以德治教、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传承“敢为人先、奋力拼搏”的办学精神,恪守“为成功的人生作准备”的校训,努力打造“以文化人、匠心传质”的民办教育品牌,于2015年成功晋升为江苏省三星级普通高中,先后荣获全国师德建设示范基地、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全国营养与健康示范学校、江苏省五四红旗团委、江苏省平安校园、江苏省绿色学校、宿迁市民办教育先进单位、沭阳县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先进集体等300余项荣誉称号。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原会长王佐书为沭阳县潼阳中学亲笔题词“教书育人 奉献社会”。

近年来,在沭阳县打造“苏北教育强县”的崭新背景下,沭阳县潼阳中学立足本校实情,着眼区域定位,践行新的学校五年发展规划,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精致学校管理、强化队伍建设、促进内涵发展,努力实施适合教育、温度教育、特色教育,全面提升办学品质。学校以“互助互动”教学模式促进教学共相长、师生同成长,夯实“低进优出、优进高出、普遍提升”的培育目标,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同时坚持“五育”并举,深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校园文化的营造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依托“文学校园”、篮球品牌、国防教育等特色建设,通过开展系列校内外活动,锻造学生良好品格。

文学校园,迸发“青春力量”

沭阳县潼阳中学“文学校园”特色建设以文学课堂和文学活动为抓手,以春漪文学社和校刊《潼阳之路》为阵地,坚持“传古道,敛时风,跃学思,抒铮文,心事之”建设理念,遵循“用校园文化敦琢民办教育中最匠心的品质”发展方向,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旨在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使之善于用文字去记录生活、感恩生活,进而更好更快地成人成才。

目前,沭阳县潼阳中学“文学校园”特色建设享誉全省,得到县内外多家文学单位倾力支持,共同编辑出版《虞美人》《花的家乡》《花乡文脉》《沭阳年度文学作品选》等文学作品集,师生作品发表率逐年攀升,先后有10名师生获批加入市县作家协会,校刊《潼阳之路》荣获全省一等奖,成为宿迁市中小学校报校刊的领军者。

喜迎党的二十大珍藏特刊


篮球品牌,蕴育“争先精神”

作为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和宿迁市体育特色学校,沭阳县潼阳中学重视“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培育理念,以体育课堂、课间活动、专项训练为基础,以篮球特色建设为抓手,促进潼阳学子健康茁壮成长。学校篮球代表队连续多年在全县中小学生篮球比赛中荣获高中男子组、初中男子组、初中女子组等多项冠军,并多次代表宿迁市参加省级比赛取得佳绩。

目前,沭阳县潼阳中学已逐步形成篮球品牌引领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特色办学之路,篮球文化成为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发挥着积极的育人作用。同时,学校正积极研讨多元化体育特色建设实施方案,力争在乒乓球、足球、羽毛球、跆拳道等各类体育竞技中再拓特色之路,成就更多体育学子的青春之梦,实现学校由“体育特色学校”向“体育强校”发展。

喜迎党的二十大珍藏特刊


国防教育,激励“红色担当”

作为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和宿迁市双拥示范点,沭阳县潼阳中学一直把双拥共建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务实细致地开展好国防教育工作,强化以成人教育为核心的爱国教育、感恩教育、养成教育、励志教育、生命教育和全面教育,力争用新生军训、主题班会、知识讲座、文艺汇演、义工实践、户外研学等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促进学生良好品格的锻造和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力争在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渗透红色基因、传递青春正能量、践行核心价值观,全力打造“党建引领、双拥共建、红色渗透”的精品化国防教育特色品牌。

由于工作成绩突出,沭阳县潼阳中学国防教育工作典型案例,《传承红色 培育知行 为成功的人生作准备》被宿迁市教育局下文推广学习,以国防教育为主要内容打造的“一校一品”党建文化项目被评为江苏省品牌项目和宿迁市示范项目,该校党支部书记范威同志被评为宿迁市最美拥军爱国者,沭阳县人民武装部连续三年选择在潼阳中学开展全县应征青年役前训练活动,省双拥模范县创建工作调研组多次来到潼阳中学调研双拥工作并给予高度赞扬和更高期望。

喜迎党的二十大珍藏特刊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立足新起点,开启新征程,沭阳县潼阳中学将与时俱进,踔厉奋发,以育人为根本,以文化显品味,以特色促发展,引领全体教师以广博的文化知识、深厚的人文素养和独立的文明精神向潼阳学子传递强健有力的体质、卓尔不群的气质和温良如玉的品质,在沭阳县打造苏北教育强县的蓝图践行中彰显潼阳担当、贡献潼阳力量,以实际行动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喜迎党的二十大珍藏特刊

本版组稿:徐金 文必元
编制:赵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