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兴村新村干崔学坤:让赤松茸在家乡的土地“生根”

 /  速新闻
2022-03-10 20:13:08 宿迁 >

3月7日上午,市湖滨新区皂河镇柳湖村返乡兴村新村干崔学坤在自己的赤松茸试验田忙碌,一簇簇菌菇“害羞”地探出酒红色的“小脑袋”,长势喜人,十分惹眼。崔学坤欢喜地说:“品相好的菌菇在市场上能卖到一斤8块钱左右,菌菇在去年一露头就有不少村民过来参观,尝过之后都说好吃,还有的要跟着我一起种呢!”




今年37岁的崔学坤是土生土长的柳湖村人。2009年他回到宿迁一家服装生产企业工作,2016年回到皂河镇创业,在镇里开了两家超市。2017年,崔学坤通过层层选拔,被选聘为返乡兴村新村干。之前,他就一直想为家乡的农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崔学坤说:“当时自己铁了心,想带领乡亲们靠着这片土地富起来。如果种地赚钱了,就带着乡亲们一起做,如果亏本了,大不了再出去打工。”




“我比较喜欢旅游,喜欢到各地的农村去看,因为我是一个从农村出来的孩子,我想了解各地的农村和我的家乡现在发展的差异。”崔学坤说,在云南和贵州,他看到一些地方的农村发展得很好,就想把这些地方一些好的想法和技术带回家乡,带着家乡的乡亲们一起富起来。


2016年,崔学坤在柳湖村开始研究生态水稻,他不断在网上学习相关知识,与村民交流,最终决定将水稻种植和泥鳅养殖有机结合起来,选择12亩土地作为生态水稻的试验田。 “连续试验了两年,最终得到了每亩1100斤以上的成果,我觉得做得还不错,也正是因为热爱农业,我决定留在村里。”崔学坤说。




成为返乡兴村新村干后,这些年来崔学坤一直奔走在田间地头,观察本地的农业发展,他发现,村里有很多农户一直在种植油菜、黄豆和玉米,而这些作物的秸秆是很难处理,于是他多次外出学习考察,最终在淮阴师范学院的帮助下带回了赤松茸种植技术,将赤松茸种植引进柳湖村。“除了多次前往外地学习技术,我们还经常邀请专家来村里进行技术指导。”


“我们种植的赤松茸在2021年11底开始进入采收期,现在已经3月份了,每天仍然有新菇长出。不到2亩的试验田,亩产量在4000斤左右,经过近一年的探索,现在看这模式很成功,效益也很好。”崔学坤说,刚开始准备种植时,不少村民都觉得柳湖村种不了这种东西,因为从来没有人试过,但是到了开始出菇的时候,不少村民都围了过来,查看赤松茸,询问市场价格,崔学坤还将剩余40斤左右的赤松茸菌种和1吨左右用于栽培的培养基免费赠送给了当地不少村民,并且将种植技术也教给他们,现在不少村民也都开始尝试种植赤松茸,崔学坤也经常到各家查看赤松茸长势并给他们提供种植经验。




“去年第一次尝试种植赤松茸,从产量来看还是很不错的,我们也掌握了它的种植技术。今年有不少村民提出和我们一起种植,这让我很开心。”崔学坤介绍,自己最近正在筹划开通线上平台,计划将赤松茸的种植技术分步骤讲解,通过制作视频,在村里宣传,让更多感兴趣的村民掌握这项技术,带动更多的村民富起来。


崔学坤说,下一步打算扩大赤松茸试验田,通过进一步学习,试着露天种植赤松茸。“能省去大棚的成本,对村民来说,收益可以进一步增加。”他说,其实很多东西在自己家乡的土地上是可以长出来,但是没人去尝试,很多村民在农业节目中也看过不少吸引他们的农业项目,但看过也就是当成闲谈时的话题罢了,只有真正在他们眼前把东西种出来、种好了,才能吸引到更多的人参与,这也是他返乡的目的和初衷。


朝着柳湖村的田野远远望去,可以看到崔学坤和村里几位青年一起管理的“稻虾轮作”试验田,崔学坤介绍,试验田共有40亩,已经种上了水草,虾苗最近几天就能送到村里,希望丰收能给更多的村民带来更多的种植选择。希望自己可以用青春的力量,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出农村大有可为的样本。(颜靖尧/文  陈少帅/图  通讯员 袁凤歧 孙思璐)


责任编辑:
李赛赛
杜之辛
评论拿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