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红色村”里的“振兴曲” ——记省委驻沭阳县乡村振兴帮促工作队队员、塘沟镇胡庄村第一书记朱争艳

2021-11-29 17:41:31

“我在皖北农村长大,熟悉农村的情况,我知道农民心里想着什么、最需要什么。”组织上选派驻村帮促队员时,36岁的朱争艳主动报了名,“我知道‘穷’是什么滋味。农民富、农村美、农业强一直是藏在我心中的最美图景。”

2020年3月,江苏信用再担保集团有限公司员工朱争艳,如愿成为一名省委驻沭阳县乡村振兴帮促工作队队员,肩负着“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责任使命,进驻沭阳县塘沟镇胡庄村,并担任第一书记。

胡庄村地处沭阳县东南部,与淮安市涟水县隔河相望,曾是新四军淮海军分区指挥中心和淮海区委淮海区专员公署所在地,属“十三五”省定经济薄弱村,2019年年底刚刚脱贫摘帽。

“全村共有818户、384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19户、709人,也就是说,平均每4户就有一户贫困户,每5个人就有一个贫困人口。”虽然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但在走访调研后,这一组数据还是让刚刚上任的朱争艳始料未及,身上的担子陡然增加。同时,胡庄村土质沙化严重,村里祖祖辈辈守着门前的一亩三分地种着传统的“一稻一麦”,农业生产处在低位,年轻人纷纷选择了外出务工,胡庄成了老人和孩子的留守村。

如何为“红色胡庄”蹚出一条强村富民的幸福之路,是摆在朱争艳面前的一条现实而又迫切的问题。两年来,从草坪之“兴”到“靓村”工程,从党建强基到“红”映胡庄,随着一个个项目落地生根,一件件实事落细落实,昔日陈旧落后的胡庄村蜕变成了“模范生”,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从35万元跨越到了近70万元,并先后获得了“宿迁市文明村”、“基层优秀党组织”等荣誉,朱争艳也先后荣获了“优秀第一书记”“扶贫济困奖”等荣誉称号。 

种下一片“富民草”

   “今年赚到了,种什么都不如种草坪,第一茬的草坪,最好的‘剪股颖’品种卖到一平方米25元,是去年价格的近3倍。”胡庄村草坪合作社负责人张明非常开心,明显提高了声调,“朱书记,我们明年准备再扩大200亩……”

张明口中的“基地”是朱争艳“引来”的产业帮扶项目之一。


“胡庄村脱贫摘帽,主要得益于党的兜底政策,要想真正实现强村富民,没有产业的支撑,‘振兴胡庄’就是一句空话。”朱争艳查资料、问朋友、访专家,满脑子都在思考,如何为胡庄架构一条切合村情民意的产业富民之路。2020年5月,在村党群议事会上,朱争艳提出了发展草坪产业的构想。

“我们村到底能不能种?种草坪的收益有没有保障?产业化发展,基础设施投入很大,谁来带头?……”胡庄村党支部书记濮俊生清晰地记得那次会议,“听了朱书记的提议后,参会人员尤为兴奋,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

“按照市场保底价,每平方米的草坪可卖8元,每年3茬可产出2000平方米,一亩地收入可达16000元……”朱争艳为大伙算了一笔经济账,也抛出一颗定心丸,“眼见为实,我带你们一起去句容市后白镇草坪种植村实地考察学习。”

村民有了信心,2020年7月,张明联合部分村民先行种植200亩“试验田”。

为合力推动草坪产业在胡庄村做大做强,朱争艳争取了20万元专项帮扶资金,以胡庄村集体资产的形式入股草坪合作社,为“试验田”配套了先进的地下管网和自动喷洒系统,“以帮扶产业发展为原则,一来减轻农民创业初期的投入压力,二来可以直接为村集体带来稳定可持续的经济收入,三来可以带动当地农民就业。”朱争艳说道。

“没有产业的兴旺,就没有‘红色’胡庄的振兴,帮促挂钩村的发展,是我们单位每一位干部职工的责任使命。”在江苏再担保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瞿为民的倡议下,集团员工自发为胡庄村捐助14.4万元“草坪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为保证草坪种植提优增产,进一步做好技术帮扶,朱争艳通过省委驻沭阳县乡村振兴帮促工作队协调,邀请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草业专家陈煜前来实地传授草坪种植技术和田间管理经验,从整地要求、管网设计、喷洒方法,到草种选择、冬季交播、春季返青管理,对草坪生产全过程进行“手把手”教学。

2020年12月初,冬日的暖阳照耀着这个胡庄村草坪“试验田”,地里热火朝天,村民们忙着收割草坪,有说有笑,加长的货车早早地在地头等候,收获就在眼前。

“8元一平方米,现金结算。”张明忘不了那一天,“200亩地共计收割了大约13万平方米,一个星期收入超过105万元,这才是第一茬的收入。”

“每天每人80元工资,我和老伴两人一个月有5000元收入。”该村2019年底脱贫的63岁袁学友,从草坪基地建设的第一天就在这里务工,“这里的活也不累,还有时间照顾孙子上学,这样日子越过越幸福。”

为进一步帮促胡庄村草坪产业扩面增量,让更多的村民搭上发展的快车,朱争艳充分发挥后方单位的资源优势,会同沭阳农商行计划推出“草坪贷”产品,给予草坪种植户总额500万元低息免抵押贷款额度,这也是江苏信用再担保集团有限公司首次针对帮扶农村产业发展而定制的产品。

草坪产业激起了胡庄村“一池春水”,截至目前,该村草坪产业发展规模已达到1200余亩,“通过‘一棵草’,基本实现了人人有事做、人人有钱赚的喜人局面。”朱争艳介绍,通过发展草坪产业,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也获得了稳定增长,“为进一步提升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专门争取了140万元帮扶资金,为胡庄村在沭阳经开区入股投资了标准化厂房,每年可稳定收益达8.4万元。”

绘出一幅“幸福景”

“以前,看到周边几个村,一到晚上,灯火通明,真是羡慕啊。现在,我们胡庄变得这么漂亮,轮到他们羡慕了。”在胡庄村集中居住区的中心路上,80岁的高兆怀双手叉腰,非常自豪地说,“是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好啊,派来的朱书记让胡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20年3月,刚刚上任胡庄第一书记的朱争艳在走村入户走访调研中,没少吃“闭门羹”,有村民直接把“火”撒在朱争艳的身上,当面质问:那条“断头路”你能修吗?你能出钱装路灯吗?你能把那个杂草丛生的水塘“移”走吗?……

“请您相信,胡庄村会慢慢变好变美的。”朱争艳向村民承诺,一定把“问题清单”变成自己的“履职清单”,并向村民们说出了自己的“靓村”工程帮促计划。

“打造美丽乡村,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外力的帮扶,更需要激发群众的内动力,这样才能凝聚起更大的合力。”朱争艳从村民反映最强烈的“断头路”着手,争取了13万元帮扶资金,于2021年5月正式进场施工,20天时间,完成了村道与329省道的连接,并沿路安装了24盏太阳能路灯。

“这条路修到大伙心坎里,不但方便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更解开了大家心里的‘疙瘩’。”该村党支部原书记、89岁的张开贵竖起了大拇指,“心通了,气顺了,心就齐了。”

朱争艳应势而为,就解决胡庄集中居住区“水塘”问题、改建成村民公园一事征求村民意见。“其实,‘水塘’不仅仅是脏乱差的问题,有村民在上面种上了水稻等作物。”朱争艳坦言,“虽是公共空间,但也涉及到少数村民的私利,处理不好,恐激化矛盾。”

意想不到的是,村民们拍手称快,无一反对,投入10万元帮扶资金将“水塘”修建成口袋公园,胡庄村焕然一新,青石板,绿草坪,树荫下,石椅上,老人们含饴弄孙,其乐融融。同时,按照村民的意见,朱争艳又争取了5万元帮扶资金,为胡庄集中居住区的白色墙体绘制了“乡村振兴”主题彩绘。

公园的长亭上,82岁的王翠兰带着录音机和老姊妹们惬意地听着淮海戏,“越来越美的村庄环境,谁不爱惜?大家都主动把家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现在的胡庄村,就像一幅画,连呼吸空气都是甜的。”王翠兰的话引来阵阵开心又幸福的笑声…… 

建强一个“红磁场”

“村级党支部是党组织的‘神经末梢’,是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只有建强村级党组织,才能为振兴胡庄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朱争艳介绍说,胡庄在抗战期间是新四军淮海军分区指挥中心和淮海区委淮海区专员公署曾住地。1942年春,刘少奇化名胡服,与陈毅、金明、黄克诚、张爱萍、刘震、杨纯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在此领导淮海区人民的对敌斗争,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和光辉足迹。


为建强红磁场,优化党建阵地,提升党员的归属感和荣誉感,更好地服务全村百姓,朱争艳协调8万元党建提升专项帮扶资金,对便民服务大厅、党员活动室进行提档升级,更换老旧的办公桌椅和办公设备,进一步提升党建文化建设,强化村务公开,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教育工作。同时,为进一步激发干群的内生动力,激发“红磁场”效应,朱争艳争取了30万元资金,为胡庄村修建了一个健身广场和一个标准篮球场;后方单位持续助力,与胡庄村开展“城乡结对、文明共建”活动,并捐赠5万元专项经费和价值2万余元的图书。

“现在的村党群服务中心成为大人小孩都喜欢来的地方,不仅环境舒畅,村干部的办事效率和服务态度都比以前更好了。”该村村民徐连荣手指着村民活动广场,开心地说,“从早到晚,这里打球的、跳舞的、聊天的,还有农家书屋看书的,每天热热闹闹!”

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拓展胡庄村红色资源阵地,朱争艳争取了10万元资金对胡庄红色文化大院进行提档升级,并投入20万元按照二类标准配套修建了一所公厕。同时,在党群服务中心门前新建了一块LED显示屏,为群众循环播放党史知识和胡庄村的红色故事。


“短短两年时间,胡庄村干群的精神面貌发生巨大的变化,村里的笑声多了,怨气少了,干事的热情高了,推诿扯皮的少了。”张开贵开心地说,“组织强了,振兴胡庄的路就好走了……”(海鸥 广忠)


责任编辑:
叶春艳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