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一碗擀面皮,擀出美好“三级跳”

速新闻2020-08-21 17:36:10




      泗洪创业青年石小亮依靠一碗面皮,销往全国各地;也正是这一碗面皮,改变了他们一家人的命运。8月15日上午8点,记者来到位于泗洪县魏营镇工业园区内的泗洪县奇盛风味食品有限公司。8点30分,工人们陆续打卡走进工作间,开始一天的忙碌。

      生产车间里一片繁忙,配料、和面、洗面、真空包装、发货……流水线上工人有条不紊地工作着。

      “现在面皮销量很好,每天至少要用30袋面,能做出2000多斤面皮。今年35岁的石小亮说,在追梦的年华,他选择了自主创业。2018年2月,他注册成立公司,主要从事面皮生产与销售。2019年产值达200余万元,预计2020年产值超400万元。在这些数字的背后,是石小亮和妻子周岩奇不轻言放弃,勇敢拼搏换来的。

一碗面皮“吃”出了创业路



      2009年,初中毕业后的石小亮在上海跑服装运输时,认识了一个懂电脑的朋友,并跟着他学习,还尝试注册了自己的淘宝店。

      2013年,在外闯荡多年的石小亮回到老家,一边务工,一边琢磨着通过网络销售泗洪当地土特产。

      “小银鱼、小豆饼、莲子、粉丝、糕点、土鸡蛋等,这些我都卖过。”石小亮告诉记者,网上销售土特产太费事、费时,要不断找货源,有一天路过一个小吃店,发现很多年轻人在排队买面皮,于是自己也去买了一碗。

      石小亮回忆说,当时把吃面皮的照片发到朋友圈,没想到,很多在外地打工的泗洪人看到后,都说非常想念家乡面皮的味道,希望能邮寄一些给他们尝一尝。

      石小亮想着,既然大家那么想吃家乡的面皮,是否可以尝试在网上卖面皮?带着憧憬,毫无经验的石小亮,开始寻思着如何包装存储面皮。

      2014年,靠着从朋友那儿借来的3000元钱,石小亮将面皮在淘宝店铺上架。他又先后到郑州、徐州等地学习制作方法,并从网上购买了一台面皮机。机器到家后,他在10多天时间里耗费了近800斤面粉,做出来的面皮不仅不成形,而且在劲道、厚度方面也达不到预期。原来,厂家将落后的劣质机器卖给了石小亮,导致第一次投入就以失败告终。

      “当时,家人都劝我放弃,但我不想放弃。”石小亮说。

      为此,他从网络上继续学习面皮制作技术,并找到一个联系电话。经过多次沟通后,石小亮得知对方是宿迁人,并且愿意免费传授技术。就这样,石小亮在宿迁做学徒一周后,带着技术和新购置的设备,再次投入到面皮制作中,这次他成功了。

      不到3年的时间,他不仅还清了当初结婚时在县城买房欠下的30万元贷款,还购置了一辆10多万元的轿车。如今石小亮经营着2个淘宝店铺、1个拼多多店铺,线上销售加线下批发,日均订单量超过500单,日均销售额超过1万元。

感恩妻子一路同行,

他用“妻名”当商标



      随着店铺生意越来越好,原先的家庭小作坊已经无法满足销售需求,而石小亮也有了新打算:成立公司,走规模化生产、规范化销售之路。得知石小亮的想法后,2018年2月,魏营镇积极提供900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免两年租金,并协调食品监管部门为他设计厂区功能间分布图纸,办理相关手续。此后,他顺利注册成立了泗洪县奇盛风味食品有限公司,还相继取得了食品生产许可证和独有商标“周三嫂”。

      记者问起为何取名“周三嫂”时,石小亮说,面皮创业路上,妻子很辛苦,“周”取自妻子的姓,“三”源于妻子在家排名老三,这个商标表达了自己对妻子的感激,说这话时,石小亮眼眶湿润了。石小亮说,从一个开在车库里的小网店,到现如今的面皮加工厂,经历了很多困难,但这背后是妻子不离不弃,相互鼓励才获得的。

带领乡亲奔小康



  走进石小亮的面皮厂,生产区、包装区、留样室、实验室、客服区被设置的清晰明了,工人们穿戴整齐,动作娴熟,一袋袋面皮经过一道道工序后“走”下流水线,苏北特色风味小吃“周三嫂”擀面皮就这样陆续被打包运往全国各地。一碗擀面皮不仅让石小亮一家走上了幸福小康的道路,也吸纳了15名当地农民家门口就业,平均月工资3000元,其中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就有3户。

      “家门口就能就业,工作带孩子都不耽误。”今年44岁的刘阳兰说,家中两个孩子,最小的才上幼儿园,为了方便带孩子,老板同意她4点钟就可以提前下班,这样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她很满意。

      “这只是一个新的开始,大家富才是真的富,我希望能带着父老乡亲一起致富奔小康。”石小亮说,如今正在研发方便面皮,计划将面皮进行膨化后烘干,配上调料包,真空包装把这碗面皮销售更远,成为苏北面皮的一个标志性品牌。


-END-


速新闻记者 裴凌曼 

通讯员 顾佩佩/文

张海南/编制



责任编辑 张海南 李赛赛



写评论